
概述: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。此时,器物易霉,故亦称“霉雨”,简称“霉”;又值梅子黄熟之时,故亦称“梅雨”或“黄梅雨”。除了我国长江中下游,梅雨还延申到韩国、日本列岛南部一带。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,韩国称之为“Changma”,形象地表征为“长毛”;日本称之为“ばいう(Baiu)”,与“梅雨”一脉相承。
天气: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,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,梅雨季也是中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。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: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,雨量充沛,相对湿度很大,日照时间短,降水一般为连续性,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,有时可达暴雨程度。梅雨结束以后,主要雨带北跳至黄河流域,长江流域雨量显著减小,相对湿度降低,晴天增多,温度升高,天气酷热,进入盛夏季节。
形成:初夏时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,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,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。在这种环流条件下,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,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,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。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,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。
统计:在气象上,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,分别称为“入梅”和“出梅”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,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,7月上旬出梅,历时20多天。但是,对各具体年份来说,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调整,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、梅雨的强弱等,存在着很大差异。有的年份,梅雨锋特别活跃,暴雨频繁,造成洪涝灾害。有的年份,梅雨锋不明显,出现“空梅”,形成干旱天气。有的年份,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,习惯上称“倒黄梅”。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,雨带移至华北地区,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。
注意:及时做好防御措施以应对恶劣天气,特别要预防持续降雨带来的洪涝及次生灾害;可在家中潮湿处放置干燥剂,尽量关闭门窗,可打开空调除湿模式以降低湿度。